关于土楼造型模式的来源,黄汉民在《福建圆楼考》中认为,“圆土楼在闽南产生而后由闽南人传给客家人”,“事实上客家人是从漳州迁来的闽南人那里学来的圆楼的形式”。他提出这种观点的立论依据是:“闽南人的圆楼比客家人的圆楼多得多。不仅南靖县有圆楼,而且平和县、诏安县……几乎漳州市所属的县都有圆楼,总计300多幢”;而漳州的圆楼,则又是由山寨工事、兵营转化来的,“陈元光(在漳州)屯兵扎寨……居住建筑特别的防卫要求是完全必要的。目前只能从漳州各地现存为数不少的古城堡和山寨遗址来考证……可以推断漳州的山寨可能起源于1300多年前的陈元光”;“山寨多圆形,在动乱的环境中,人们仿照山寨建造圆形住宅是很自然的”;“仿照城堡、山寨宋建造便于防卫的圆寨是顺理成章的”。
早于上面的说法,路秉杰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圆寨的产生可能和古时中央政府派来安靖地方的驻军有关……大部分驻军……留下来创基立业,起初可能住在兵营式圆寨中……逐渐年纪大了,生儿育女之后,须从军营中分出来,但由于是外来户,害怕当地人的攻击……这种兵营式的圆寨稍加改造,例如将原来的议事厅改为祖堂即能适应这种半军事半家庭的生活要求……后来这类圆寨也就愈演愈多,在闽南、闽西普及起来。”
上述说法,初看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就可见许多错处。其“防卫功能”的观点,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讨论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1.闽南人的圆土楼是否比客家人的圆土楼要多得多?
2.古代山寨、兵营的模式及其成为民居模式的可能性。
3.中央派来的驻军在闽南解甲归田的问题。
4.古代人口迁移的方向与地区开发的先后,到底是戍闽南沿海向闽西山区迁移,还是由闽西向闽南沿海方向迁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