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人家敬教重才的文化印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靖县塔下侨乡“德远堂张氏家庙”,集闽西南客家祠堂建筑之精华,造型古朴典雅。祖庙后山古树葱郁,正殿前面半圆池塘两边场地上,高过10米的20杆石龙旗杆婷婷玉立,与整座建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石龙旗杆全用石雕,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其结构分为基座和主体旗身两大部分。基座有方形、六角或八角形,高出地面一米见方,由十余块大小不一、刻有花纹图案的石板组合而成,紧抱旗身耸然挺立。主体旗身又分下、中、上三段,下段为方形主柱,高约4米,面宽40厘米,刻有竖旗年代、学衔、官阶、辈份、姓名,下、中段之间用方盘石凿榫紧相连接。中段高约3米,镌有形态各异、俯身昂首的蟠龙浮雕,栩栩如生。再往上段用圆盘石衔接,直径约20厘米、高2米的圆柱,顶端有的雕笔尖,有的镌坐狮。相传文官树旗多用笔锋。
这支客家族人系张氏122代,入闽肇基宁化石壁乡张化孙派下,第9代孙小一郎之妣华~娘携子光昭,于明朝宣德元年(1426)从永定金沙开基塔下,至今573年,衍传23代,国内人口四千余,海外万余人。据《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有13代张石敢、张秀彬等东渡台湾开基繁衍。清道光三年(1823),15代张新瑞最早出洋到达荷印马辰谋生。
这座张氏家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乾隆廿五年家庙重修后,至清道光年间的120多年。是这个家族人文蔚起、经济腾达的兴隆时期,国内既有进士及第,南洋又有百万富翁相继涌现,石龙旗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经查阅《张氏德远堂族谱》,其九世始创书租儒租。其后,各房都立有儒租田产。至清光年问,族中15代张金拔进土及第前后,在乡里组建“曲江文会”,经常举行作文评讲活动,勉励人们发奋读书。此后凡取得秀才以上学历者,可获得数十担儒租田,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之乡贤,便可在家庙前树石龙旗杆。其价值观念为荣宗耀祖,显示个人社会地位和尊荣,借此激发人们努力向上。
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问,族中有14人获得举人、进士学衔(包括恩授进士),便先后树起14杆石龙旗杆。竖第一杆石龙旗的是清乾隆卅七年荣获进士学位和官居棣州司马的14代孙张文辉、张文彩。迄今220多年,经历无数次地震和特大风暴冰雹的袭击仍巍然不动。
民国初年,废科举兴新学,千余人口的塔下、大坝两个自然村在华侨的资助下,办起3所小学,在校学生200余人。这支家族在新的文化领域里,对人才的培养益加重视。据新编《南靖县教育志》记载,民国初期,全县有10名大学生,其中塔下侨乡张氏家族就有张敬甫(乳名庆九)等4人分别在法国里昂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校深造。
随着历史的推移,“敬教重才”遂成为这支客家族人的文化观念。据不完全统计,这支家族现在国内外约有400多名大学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留学国外。200多年来,石龙旗对促进这支家族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世事沧桑,随着改革开放,族人对树石龙旗的观念亦有所更新。1979一.[984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侨胞张德明、张庆能继清代所竖的14杆石旗之后,分别为女寿星——他们的百岁遐龄慈母竖立石龙旗纪念。198 5年,泰国福建会馆理事长、泰国王陛下御赐二等绶带白象获得者张建禄,为纪念清末在逞罗参加中国同盟会的先祖父张秋光(字健英)之美德,特树石旗为人瞻仰。同年秋,当地群众缅怀造福桑梓先侨张荣汀之功德,树石旗留芳桑梓。接着,荣膺泰国王圣赏白象勋章的缅甸清河堂永远荣誉理事长张翰书昆仲,永怀父恩,在祖庙前竖起第19杆石龙旗,1994年侨胞张万起为其百岁慈母树第20杆石龙旗。
百年树人教育为主,千秋伟业人才领先。这支客家族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近年来得到海外族亲的积极支持,筹集数十万元基金,设置“德远堂教育基金会”,辅助家乡文化教育事业。11年来就有考进清华大学等院校61名大学生,其中3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享受该基金会颁发的奖学金,总发金额达10多万元(大学生每年每人发1000元至毕业)。张氏家庙石龙旗林立独特,造型结构独特,寓意亦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