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抚市镇新民村,坐南朝北,占地约8000平方米。黄姓民居。《抚市黄氏族谱》记载:“十三世黄宠斋。子五,于道光十一年(注:公元1831年)辛卯岁二月初八日在抚溪桥村(注:今新民村)大洋段上具建造五福楼,主楼高五层,坐申向寅(注:即坐南朝北),并右片烟棚一所,统计四百余问。道光十八年戊戌岁(公元1838年)十一月十五日丑时进宅入火(注:行迁居仪式)。越十余载始臻完备。门首砌堤,左至园|具,右至榕树头下,基础巩固,厥工颇巨。”可见这座历时7年建成的土楼规模之大。
该楼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围墙、门坪、大门、门厅:、义武馆、天井、祖堂(中厅)、天井、主楼、天井、后楼(宅楼)、围墙。前向门厅两边分别为文馆、武馆,高2层 文馆即学堂.武馆即习武的场所。两个馆每层都有一个厅堂、4个房问,分别在正面设一个边门 两个馆侧旁分别有一座土木结构、高3层、每层一个厅8个房问的横楼,、横楼与两个馆以天井相隔,以廊道贯通.形成多个院落。祖堂前向的中门镌刻楹联:“地辟清溪开别野,云扶晓日照华堂。”横披:“气宇轩昂”祖堂内柱木刻联:“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横披:“福聚堂。”文馆门联:“满眼青山呈秀色.一溪绿水活天机。”横披“奎壁联辉。”
主楼为一字形楼,高5层.进深2问.每层有一个厅堂、8个房间,两边为高4层、每层一个厅堂8个房间的横楼.以天井相隔,以廊道贯通。后楼也是字形楼,高3层,进深2间,每层有一个厅堂、8个房间。两侧横楼高4层,每层有一个厅堂、8个房间。主楼门石刻楹联:“行恒言物家人吉,义路礼门君子岫。”横披:“五福延祯。”
该楼的主楼、后楼和横楼,飞檐翘角.内通廊式平面.歇山顶,穿斗,抬粱混合式构架。所有的厅堂均位于所在建筑的中间位置,宽敞,豁口:其二层以上的外墙设大开窗,利于通风采光。后楼虽然只有3层.但因地面较高,所以屋面仍比主楼高出半层.使全楼形成前低后高、错落有致的格局。楼内厅堂、底层通廊、天井均以花岗石板铺面。化岗石楼框镌刻双楹联:“出入敦孝弟,动作见威仪。”“活水有源归宿至,好山当户送青来。”横披:“爱吾庐。”
该楼四周筑石砌围墙。外大门位于正北面,与楼门相对,飞檐翘角,装饰典雅,与围墙连接。外大门楹联:“礼门通义路.智水近仁山。”横披:“德为邻。”嗣墙(已毁)内东面为花园,西面为窄地:东面前向为旧时的条丝烟加工作坊(已毁),后面为厕所。
该楼落成时,族中翰林黄钟音邀宗亲100余人赠屏风致贺。屏风由12块组成,每块高3.8米、宽0.7米,工艺精湛.书I田j俱佳,至今每逢大年初一至元宵都要摆在祖堂供族人观赏。展示祖宗的荣耀。
该楼鼎盛时居住60多户、400多人,现仍居住30多户、200多人。
2011年10月31日播出CCTV-4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土楼春秋》第3集:黄金时代通过永豪楼的财富故事,讲述关于福建土楼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同时,通过土楼内居住的居民黄达红一家人展现永豪楼的现状,和居民们对土楼辉煌时期的怀念以及对土楼未来的期望。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