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民居建筑平面源远流长,从考古学文化来观察,在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它就出现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尤五柱先生在(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一书中说: 1969年。亨利,伦雷(H,Lumley)在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发现一个由石块排列成不甚規则的圆圈的古营地。经研究认为,古营地是一些简易的茅棚,其年代大约臣今30万年,堪称是人类最早的,房屋”,在非洲坦桑尼亚著名的奥杜韦峡谷附近的小湖泊边缘,也有一个由石块垒成直径4米左右圆圈的古营地遗址,在我国,山西朔县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遗址(距今大约28000年),在峙峪河北岸小泉沟的沙砾滩上,也曾发现类似上述利用石块围成直径大约有4至5米圆圈的古营地遣迹。
1989年底,笔者在漳州市北郊莲花池山发现丫旧石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其年代大约距今4至8万年,从而证明人类曾经在这个地区劳动,生息和繁衍了好几万年。是否町以推断,漳州地区旧石器时代先民住宅也曾有巢居、穴居和什地茅棚居的发展三部曲:由于此地亚热带季风雨林盛产野藤,最早当为藤编巢居,即悬挂在几棵树间的藤床,上用树枝,茅草搭盖以遮风蔽兩。进而因为采集渔猎经济生活范围扩大,欲归不得,乃于附近寻觅石棚、洞穴以栖身。最后来到翠竹林中或灌木荒草地带,也可能依山傍溪,在起伏和缓的丘陵台地上,利用当地极其丰富的鹅卵石垒成一个个圆圈,再把树枝和竹叶、茅草或兽皮搭成一幢幢简易的茅棚,以过起那种既要屆从于大自然而又不十分心甘情愿、在抗争中有所创造与求新的原始生活来。也许这茅棚,便是今之福建土楼(又称“圆寨”)的鼻祖吧!
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九龙江流域的覆船山浮山文化类型,和韩江流域的陈桥一 浮滨文化类型,表明闽西南勺粤东属同一个文化圈,而且很可能有自己的夏商周。居住在这片湿热土地上的古越族先民。住的是水上的船和陆地上的十栏式建筑。直到清未民初,漳州一带还保留一种“湖上居“。就是在牛轭湖滨或其他浅水湾畔,在沿岸浅水域中架设起一幢高出水面的吊脚樓,由一条活动长木板与岸上相连,夜间睡觉前将跳板抽起,以防野兽盗贼侵扰,在今天的农村中,每逢荔枝、柑橘和香蕉成熟的季节,在果园里临时搭起的守夜瞭望寮,依然是干栏式的油毛毡吊脚棚,这自然是“古越遗风”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