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极为独特的一支,个性鲜明。其突出的防御性能、极端内向的空间形式,以及聚族而居的庞大体型,都是其他民居所无法比拟的;而其所运用的高超绝伦的夯土版筑技术,更是令人击节叫绝。
防御性能是客家民居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早期客家民居,所体现出来的防御性能最为明显,对防御的要求高于一切,是中国传统民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
客家人早期从中原迁徙至闽、粤、赣交界的山区,环境恶劣,野兽出没、匪患甚多,且与当地土著冲突激烈,宗族械斗也较频繁。因此,防御性能便成为最高要求。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客家人将住宅建成易守难攻的设防楼堡,聚族而居。
客家土楼民居的防御性能主要表现在:外围封闭,墙体坚固厚实,围楼高大,防卫设备齐全。
如圆楼,以坚实的外环墙围合成对外封闭的形式,底层和至采用条石窗框。外围一般只设一道大门,门板厚实,包有铁皮,门上甚至还设置了防火水柜;此外,有的围门还增设了闸门,确保门户无虞。墙体坚硬厚实,厚达一米以上,且外围多以卵石勒脚,高1.5米以上。楼高可达十余米,易守难攻。楼内设备齐全,设有水井、粮仓、畜圈等,即使紧闭大门也能维持数月的生活;有的圆楼住房内壁为“面粉墙”,即以和稀面粉刷成墙壁,以备被围绝粮时充饥度日。赣南客家的方形围屋,有的全部以清一色的码条石浆砌而成,无缝可入;高可达十余米,墙上有许多火枪眼,外小内宽,便于瞭望与射击;四角有炮楼,均向外突出,便于向四周瞭望警戒。这样的围屋犹如碉堡,设防严密,固若金汤。
总之,无论哪种形式的客家民居,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它的防御性;在冷兵器甚至初级火器时代,它使客家人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客家民居的防 御性能也渐趋淡化;而其内向、封闭的形式仍因给人足够的安 全感而得以长久地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