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是以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合起来的宗族组织为基础的制度。而伦理关系则被视为高于一切;道德伦理观念牢固地根植在中国人传统心理之中。
客家人极重传统礼教;而血缘亲情,是人的本性,也是群体结合与环境抗争求存不可分割的力量。客家人在避乱南迁过程中,对此体会极深,因此对血缘亲情的伦理道德观念更为注重。而客家民居正是客家人血亲族众聚居、生产、交往、议事、抵御外侵等多种要求下的产物。
客家民居土楼无论何种类型,无论规模大小,绝大多数都严格地以中轴对称布局,在整个聚落组合中强调出可见的中心,而且在造型上也是着重突出这一中心,这个形式上的中心正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它代表着心理观念上无形的中心,即至高无上的礼制。
在聚居的一族中,宗子就是一族之长、一家之主,是至高无上的中心,对宗族实行独断的家长制,并由此规定尊卑贵贱有等,亲疏长幼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些反映在建筑形式上便是对中心的强调和布局上按尊卑等级名份的配制。
在客家民居布局中,以祖堂为中心,供奉祖宗牌位,举行 宗法典礼,表现封建礼制的至高无上。
而在住房的分配上也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通常在中轴线上或紧邻中轴的住房为尊长所居,而按辈份地位的排列依次分居两侧。
这两点在围龙屋、圆楼、方楼中均有体现,而以五凤楼最为突出。圆褛有所削弱。
伦理道德观念对客家民居形式的影响是深刻而无孔不人的。甚至在有的围屋浴室中设有大小不一的洗澡石墩,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辈份不同的人使用。
总之,封建宗法制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 着客家人传统的审美习惯与生活观念,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传统客家民居的形式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