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的形成、发展与传播,贯穿于整个客家民系的历史之中,与客家文化中心地区闽、粤、赣三角边区的开度史和家族迁播史密切相关。
最早迁入今客家中心她12的汉、晋移民居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屋,今已难查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客家民系的绝大部分人口组成,是隋唐以后的中原移民繁衔的。根据近年对各地实地调查所得,并且查阅所获地方正史野乘与义量谱牒,没有发现在客家聚居中心地区有过与土楼并存的具有普遍民俗意义的他种民居系统。也就是说,在客家聚居中心,土楼民居的产生、发展是与务民村落的开发、发展是同时的。
清代以前,在闽、赣边区的少数山村,出现过与小五凤楼同样造型的平房木屋,或五凤楼简化式的两堂”四架三间”木屋。这种木扇、木墙屋造价高于土楼,且易着火成灾,没有能够普遍推行,很快就消失了。晚清以来,在五凤楼集中地区如上杭、梅县、深圳、香港,出现青砖墙与穷土墙并用的五风楼,少数的为全青砖五凤楼外围构架。青砖楼的出现,意味着家族的经济条件比造三合士墙的土楼更为雄厚,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解释。但是,土楼用干夯、温夯三合土作墙,其成本并不比青砖低,甚至更高。如湿夯三合土墙就是这样,其备三合土村料与工艺成本,比自己烧青砖成本更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土楼,无论是夯土墙或外墙青砖墙,其底部的三合土墙脚只夯到门枕以下。如果三合土造价低于青砖,人们就不会用青砖,而是全用比砖更为坚固的三合土了。这与当今钢骨混凝土建筑的情况是一样的,以混凝土作承重支架与基础,墙体则用红砖。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土楼一开始就是客家民系压倒一切的传统住宅模式,其变化主要表现为造型大小的变化与种类的变化,或在普通夯土、三合土与特蛛配方三合土的变化上。弄清楚这点,于我们了解土楼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先决意义。因为肯定了这点,我们就可以将土楼文化与客家民系的整个文化密切结合起来研究,而不必心存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