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的小吃:糍粑
在客家永定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糍粑分糖糍和菜糍。糖糍是用当地产的优质糯米经冷水浸泡后,放进锅里蒸熟,然后倒进石臼里,一人脚踏碓子,一人用手翻动,直打到黏稠泥状,拉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打糍粑”。然后装进盆里,加上一些香油点润,用手揉搓成一个个拇指般大小的丸子,放进装有炒熟了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盆子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菜糍是用打好的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香菇、目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无论是糖糍还是菜糍,都是土楼人家餐桌上的一道名菜。
小时候,古竹蛟塘每逢“立秋”与“中秋”,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我们这些孩子总是欢天喜地,围在旁边观赏大人打糍粑,很有趣味。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大人就开始把它搓成丸子,孩子们在旁边像馋猫一样喉干舌舔。糍粑搓好后,我们一个个顾不上拿筷子,也来不及洗手,就用两只手指捏起糍粑吃。在那困难的年代,吃糍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革开放后,有了市场经济意识的土楼人将糍粑拿到市场、街头、小巷叫卖,想吃也方便得很。
传统的永定糍粑让土楼儿女好生依恋,念念不忘,游子回到故乡,一定要吃上一碗糍粑。土楼旅游热升温后,那些外来游客也钟情于永定这种地方小吃,他们兴致勃勃,吃了一碗又一碗,沉浸在闽西山乡浓郁的土楼民俗风情中。
具体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