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是一种震撼。
如果说入选世遗名录的土楼(一共46座 http://www.qtulou.com/tulou.htm)是福建土楼里的精华和“贵族”,那么,游离于世遗门槛之外的土楼则完全称得上是洒遍民间的“遗珠”,它以自己的原生态和穿越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默默地诉说着土楼的原汁原味和土楼人家生存的历史与现实。
但震撼归震撼,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游离于世遗目录外的土楼,由于在居住功能、人口流向等方面与如今的现实渐行渐远,这些土楼已经成为了一道正在消失的风景。
仅以永定县为例,由于居住人口逐渐减少、自然灾害破坏、新村建设等原因,每年当地都有大量的土楼湮灭在历史的云烟里。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 诸如“少一座就是一座了,再也不会有人去建土楼了”之类的话。如何留住这些几乎每一天都在消失的风景,确实是一个十分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留住这些土楼,并不是纯粹为了怀旧,甚至根本与怀旧无关,而是为了留住更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试想,如果因为疏于保护,原本规模宏大的福建土楼最终只剩下世遗目录内那寥寥数十座,那么,福建土楼还能称得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吗?世遗目录内的土楼还有什么代表性可言?
当然,如何有效保护更是一道难题。土楼的产权归私人,土楼人家对其有完全的处置权,即使拆掉,从法理上说外人也很难干涉,而要保护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这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随心所欲,这确实是一个两难。
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永定县已经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政府有效引导,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利用客家人宗族观念、家园意识强烈的特点,由政府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引导世代生活在土楼里的群众自觉保护自己“永远的家园”和“留在记忆深处的老屋”,并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进行旅游开发利用,弥补保护资金不足,形成良性循环。相信,这个切实可行的路子,留住正在消失的风景应该不是一种奢望。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