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谚语 “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
土楼外墙用土的配方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产生开裂现象,它既可以承载巨大的压力,又可以防止洪水、山水的冲刷和浸泡,而且有着坚不可摧的防御功能。
这样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称之为三合土,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建筑用土,还必须在里面加入上好的红塘、打散起泡的鸡蛋清、不见米粒的糯米汤。这样讲究的配方,“一碗土换一碗猪肉“倒也实不为过。
夯建土墙时,还要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将不惧水浸,坚如磐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关于三合土的故事
三合土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称为古代的水泥,配方有几种,主要有河底泥、红泥巴、贝壳粉(就是石灰),复杂的还有鸡蛋清、糯米汁、树胶、粘叶汁等,三合土性能极佳,过去有一碗三合土换一碗猪肉的说法,三合土曾用来做炮台,据载在与洋舰炮战中经历了考验,不塌不毁,还有一项功能是不会溅起碎石伤人。用三合土做的土楼据载在军阀进攻时,经受了加农炮的直射,未受损伤,在60年代,曾有人试图拆掉一座土楼,结果刀枪棍棒齐上阵,硬没搞开,最后用了几十公斤炸药炸,也没崩下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