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青”的土楼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完工,最老的土楼已历经600多年风雨。相同的是,它们依旧屹立在闽西南的山坳里,依然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即便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忽视这些惊世骇俗的古老建筑的科学设计和文化价值。
一座土楼是一个小社会。十几户或几十户,几十人或几百人共同居住在一起,永定县承启楼最多时曾住过80户600 多人,土楼人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共享家庭与同族相聚的乐趣,居民彼此都以辈分相称呼,或叔伯婶婆,或兄弟姐妹,十分亲热。他们一家有喜,合楼同庆;一个 有难,众人相帮;有朋自远方来,家家都视为自己的客人,热情接待,不分彼此。吃饭时各家送上一碗自己认为最好的菜,摆成一桌招待客人,客人喝了一家敬的酒,也得喝其他家敬的酒,叫做不偏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池,它有着高大、坚固的“城墙”,成熟和完善的采光、通风、供水系统,宽大的内部空间使土楼能拥有比其他形式的民居更充足的燃料和粮食储备。
走进土楼,如进入一个小宇宙空间。站在土楼天井正中,其感觉像坐井观天,只见头上蓝天竟成一方土块,朵朵白云飘忽而过。环视四周,密密麻麻的房间一间连着一间,一层叠着一层。底层一般是厨房,土楼人叫它灶间。它设有双重门扇,外扇门只有半腰高,既防鸡鸭猪狗进入,又利于采光,内扇内只在主人离开时才关上。为安全起见,灶间的烟囱并不向外开设,而是通过墙的内层直接通向屋顶。灶间是一家人一天中逗留时间最长之处,也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地方,主人在此准备饭菜,一家人在这里进餐,读书的孩子,吃过饭就在饭桌上完成了当天的作业。邻居上门拉家常在这里,大家就倚在厨房的门边,东家长西家短的总有谈不完的话题,有客人来了,主人也往往先在这里接待。
客人坐在饭桌边的木凳上,夏天,主妇为客人递上送凉风的葵扇,寒冬,让给炭火红红的手烘炉,暖和御寒,然后再泡上一壶铁观音热茶。如果是半响时分,主妇又点火热锅,快手快脚地为来客做上一大碗的酸菜米粉汤或者鸡蛋面条做点心。灶间门前是宽阔的天井,天井是土楼人节日活动如唱戏、放电影、舞龙或者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更是孩子们的乐园。
夜晚,天井上空栖下洁白的月光,与四周窗户射 出的灯光交相辉映,做完作业的孩子们,或捉迷藏,或老鹰抓小鸡,或跳绳,直到楼上传来妈妈的叫唤声,才依依不舍回家睡觉。二楼一般不住人,只做为放置粮食和生产工具之处。
三、四楼才是人们的卧室,房间不大,面积在十尺至十二尺大小,可摆下一床、一橱、一桌,但很适宜居住,土楼有很好的高温耐力,冬天不冷, 夏天不热,像装有“天然的空调设备”一样。天井中有小井,一口或数口,供饮用洗刷。
走廊过道有谷砻、风车、米碓、石磨,虽然现在碾米已使用了机器,不再用谷砻和风车等传统工具,但石磨还是时有所用。逢年过节,阿婆和大嫂们先把大米泡上甘甜的井水,从石磨里就汩汩地流出雪白的米桨。这天,土楼家家灶间炊雾弥漫,伴随着叽叽的石磨转动声,飘荡阵阵米糕香味,沁人心脾。
圆形和方形土楼结构均是封闭式的,通常只有一个大门可以进出。大门门槛是整块的条石打成,门板用硬质树木制作,厚达10-20厘米,外钉铁板,有的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将水引至门上方居高淋下,以防敌人火攻。当遇到敌人攻击时,大门一关闭起来再横上一条粗大的门 闩,固若金汤。土楼宛如古城堡,墙厚可达1.5米,坚硬无比,不亚于今日水泥墙板。一、二层窗子不朝外,或只设枪眼似的细长石条窗,三、四楼每个房间都有 朝外的大窗,即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为燎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