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是客家人自我保护的最好家园,但存在一个疑点:为什么偏偏只有福建小山区有土楼这种独特的住宅?
客家土楼几百个房间一律大小相同,这种布局,对于传承中原儒家文化的客家人来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它的功能安排中,一楼二楼主要为厨房和谷仓,三层以上才住人,全楼唯一至高无上的是位于圆楼中心的祖堂。这是一种奇特的聚落方式,这种方式似乎只有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才能找到。在很多原始部落的遗址中,就可以发现这种以圆形为中心的聚落方式。因为那时候,生存和防御是第一需要,而圆形似乎更有利于集体的团结。
因此,从防御角度来考虑,当年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陌生的环境中,危机四伏,如何凝聚大家的力量,是他们最重要的需求。最后他们牺牲老幼尊卑的宗法礼教,选择了那种在当时完全违反常规的居住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共同进行抵御,保护整族人的安全。
然而,对于这种说法,黄汉民却认为还有疑点。当年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落脚的地方除福建以外,还有赣南和粤北。而在那里,他们也都聚族而居,但是那里却没有土楼。土楼的出现,会不会和闽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呢?
带着这个想法,黄汉民再次来到了闽西。经过调查,他发现闽西地区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之间的确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方楼出现得比圆楼要早,而方楼可能从五凤楼转变而来,这是客家人结合山区特点建造的,因为在危机四伏的福建山区,圆土楼防御性好,能省地省木材,并且能住更多的人,这样才能成为客家人躲避灾难的最好家园。二宜楼的发现,使得客家圆楼形成之谜又笼上了层层迷雾。
1987年,在闽南漳州的一次考察中,黄汉民偶然结识了漳州文物科科长曾五岳,曾五岳告诉他,在闽南的华安县也有一座叫“二宜楼”的圆土楼,华安并不是客家人居住地,为什么也会有土楼?
黄汉民到二宜楼考察后发现,它的布局和客家圆楼是不同的。200多平方米的公共大院被分割成了12个小单元。然而就是这种隔开的单元,却有相通的地方。在土楼的第四层,各个单元都有一个门,门开启后就可以在土楼的外层环行。而且,在二宜楼还有很多精美壁画,从这些壁画可以看出二宜楼确实为闽南人所建。随后,黄汉民发现闽南地区也有很多土楼,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楼都有明确纪年。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