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墙厚楼高,十分坚固,具有良好的防卫功能,于是不少人便想当然地以为,建造土楼完全是为了防卫的需要。
固然土楼有着较强的防御功能,但事实上,土楼最早在闽西南山区出现,不是因为此地盗匪横行,恰恰相反,和闽南沿海地区相比,闽西南山区的社会环境较为安宁,人们安居乐业,才能逐渐积累财物,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夯起耗资巨大的土楼。闽南沿海地区一直是海盗重灾区,明末清初以来更是战争不断,郑成功在此和清军进行持久战,无数村庄毁于兵火,老百姓流离失所,大量迁往台湾和东南亚。
从明永乐初年到清嘉庆年间,在这漫长的四百年里,闽南沿海地区每三四年就出现一次普遍的自然灾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导致百姓要么颗粒无收要么无法耕种。与之相比,闽西南山区的山高水长环境和山田农业模式,便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如果说到防御的需要,那么闽南沿海地区的百姓无疑最需要建造土楼来保护自己,但实际上,他们已无暇自保难于生存,如何能够建成巨大的土楼呢?这一地区的土楼大多是清康熙末年之后建造的,而且大多为客家人或客家人后裔所建。
由于土楼客观上具有防卫功能,也许比较晚近的某些村落建造土楼,确是出于防卫的需要,但这不能以偏概全。如果盗匪横行,洗劫一个村落也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土楼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财物早被抢光了,如何还能建得起庞大的楼宇?
土楼雄伟壮丽,其庞大的规模远远超出其他地区的普通民居,历代政权对住宅的楼层数、房间数、屋顶形式、雕饰等等都有着具体的规定,根据社会政治地位划分成各种等级。
为什么闽西南乡村会有这样明显越规出格的土楼?有人便说是永定有一余姓女子,被明朝皇帝选为娘娘,深受宠爱,特地赐准她的家乡百姓可以建造四到五层的府弟式楼房。这全然是无稽之谈,各种志书上均无记载,要是真有其事,当地志书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而且土楼早在明朝之前就已出现,这个语焉不详的传闻透露出来的奴性意识,实际上抹杀了客家先民创建土楼的气魄与才能。闽西南乡村地处偏僻,所谓“山高皇帝远”,王法有所不及,官方的住宅等级制度难以得到落实,在元代和清代,非汉族人执掌政权,这是一向以纯正汉人自居的客家人最不愿臣服的,所以客家人敢于超越有关的规定。这一点,我们从现在一些基层对上级政策置若罔闻的现象,也许就可以心领神会。本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