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的圆形构造,体现了客家族群祈望家族稳定合一的理想。
一些人仍然居住在祖辈建造的土楼中,延续着变化甚微的农家生活。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土楼内的木制围廊变得歪斜不堪,但依然坚挺屹立着。
土楼中的孩子。和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去城市谋生。
中国人素来期盼团圆。每年岁末迎新之际,一家人能够围坐桌边,享用那顿期盼了一年之久的年夜饭,就是这种愿望的最好表达。客家人对待家族和团圆的理解,可以在他们的传统土楼建筑中找到明确的物质印证。
土楼的造型结构体现了家族伦理制度的尊严:其上、中、下中轴三堂厅、中轴厢房和后楼及横屋房间,按伦理等级分定,中堂为核心,后堂辈位最高,下堂厅次之,朝南靠后为大,朝北靠前为小。家族长居后楼或中堂两侧正统间,长房或家长居朝南,其余依辈分排定。每座土楼在设计建造之初就是如此的层次分明,其中的家族等级制度不可逾越。
客家人还尤为重视对本族幼辈的文化教育。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礼仪文化。楼内随处可见的对联无时不在激励后辈寻求上进。如振成楼内正厅对联:“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这些或自勉或激励后人的家训,就是客家土楼文化内涵丰蕴的极好写照。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如果你抚摸过土楼那高大厚实的夯土围墙,你会感慨它们历尽的百年沧桑。在漫长的岁月,它们犹如一道不可摧毁的屏障,既维护全体族人聚居凝结的向心力,又在战乱中无数次的保护了族人的生命,继而使得整个家族得以延续不绝,绵延至今。恐怕没人能比居住在土楼里的客家人更能理解“家族”和“团圆”的概念了。日暮时分,各人归屋,炊烟袅上,几代族人围坐天井共享天伦,是一幅多么和谐美满的画面啊!谢枫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