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到福建西南部的土楼之前,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土楼,是因为沧桑古老土气才得名的。踏上土楼之旅听导游讲解才知道,土者,泥土也。这是用未经焙烧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夯就的巨大楼群。苍黄的楼墙,黑色的屋顶,环绕于青山绿草、繁茂茶园之间,远远看去,古朴雍容,安然肃穆,仿佛在无声讲述一个悠远而沧桑的传说。
站在这些或圆或方的巨大楼宇前,面对着那一片又一片的苍黄斑驳裂缝,那些曾经在书中读到的片段碎语,瞬间蔓延成深邃的记忆,穿越了几百年的烟尘,在刹那间清晰起来。
客家人,这个蕴含着无数沧桑风雨的名字,它总是出现在各种历史著作上。唐末动荡,两宋颠覆,明清易主,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中奔走流离,一次又一次背井离乡的迁徙,岁月更迭,风尘弥漫,他们始终没有能回到故乡,终于慢慢成就了“客家人”这个独有的群体。他们来自中原,南迁后迥然独立于当地土著,鲜明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除了言语服饰、信仰习惯之外,更用深深浸淫的儒家文化浇注成了“土楼”这一百年奇观。
我们去的是有“土楼之王”之称的福建永定承启楼。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土楼,除了两排不太规整的瞭望口之外,并无其它装饰,远看犹如严密封锁的碉堡。走进才见那丰富生动的世俗生活景象,热闹而繁盛。四层高的土楼,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通过狭窄的楼梯连接,曲曲相通,这些精心的设计和构思,时时处处彰显着大家族敦睦儒雅的风范。承启楼的中心祖堂还有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的匾额,穿过岁月烟尘,依旧高高悬挂,望霞待月,迎来送往。
站在院内的中心,静审四周,暗旧的门楣,褪了色的灯笼,剥落未尽的对联,雕花精致的围廊,幽凉古老的深井,构成了土楼独有的历史气质,这便是一部文化的书卷吧?随手一翻,便是一页风尘飘落。抬头,被切割成圆形的蓝天明媚如洗,顿然生出坐井观天的感慨。
走出土楼再回眸,不禁惘然:如此浩大的工程要多少人力物力还有心力呢?那些穿越百年战乱、地震以及风雨侵蚀依旧屹立挺拔的土楼要多少智慧与心血呢?那土黄色的楼墙,斑驳沧桑,它无言讲述着那些早已淹没在时光中的故事传说,那些艰辛、曲折、风尘,都一点点和着汗水与泪水砌进这坚固、厚重的土楼里了吧?它们远离喧嚣的红尘,安然矗立在群山怀抱之间,以独立骄傲的姿态面对分攘不休,干戈不休的尘世,又以和谐混一的理念构建了家族内部的紧密,用密不透风的堡垒对外投出怀疑的目光,又用博大的温情拥抱着亲人邻里,朝夕相伴,不离不弃,风雨同舟。
这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个群族,一段段历史的形象记述。
一路上导游强调,土楼已经在2008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言说之下,似乎颇有借重。其实,经过百年烟雨的土楼本来就是一座丰碑,它不需要外在的装饰推崇,它的内涵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分量,无可怀疑的成为承担中华文化大厦的一脉柱石。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