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成楼外观
说到振成楼,不能不说到林氏三兄弟。清朝末年,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各国,积攒了大量财富,福甲永定,后因人丁兴旺,林氏又开始兴建新的土楼,历时五年,花费8万光洋,终于建成土楼的标志性建筑——振成楼。
如今的振成楼早已名闻遐迩。远远望去,气势磅礴。这座巨大的土楼,建于1912年,占地 5000平方米,由内环楼和外环楼组成,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外环4层,以标准八卦图式分为八卦,每卦6间,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以拱门相通。如果关起门来,便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贯通,连成整体。
走过振成楼的楼门厅,呈现在眼前的是二层的内环楼,门楣上刻着“里堂观型”四个字,意为“乡邻学习效仿的楷模”,出自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的手笔。楼主林鸿超在1913年做了北洋政府的参议员,曾与黎元洪共事,振成楼落成时黎元洪特地赠匾褒奖。两边门柱上刻着一副简洁却意味深长的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穿过两环两重大门,便是全楼的核心:祖堂。这个宽敞明亮的祖堂大厅,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大厅,可供全楼人婚丧喜庆、集会议事、接待宾客以及演戏观戏。正门两边耸立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圆形大石柱,屋顶呈三角形,酷似古希腊的雅典神庙。每根石柱重达一万余斤,在九十多年前没有机械作业,全靠人工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实在令人叹服,一般不开中门,客人从两边走,开中门一般要县长以上领导。有三道门,楼主不走天门,一般是重大节日才开。
客家人讲礼节,如有客人来开中门,客家好客,不管客人贫富高低都要尊重。里面是八卦式设计。在最里面有个大厅叫议事厅,宴客厅,可以当戏台。一般楼有一口井,此楼有两口井,相距30米,水位一高一低、一清一浊,一温一凉。至今是个迷。
振成楼外土内洋,全楼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又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楼里的镂空屏门、门上的木螺旋型的铁栏杆,精致典雅;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的永久性楹联及题词二十余幅,充分展示着土楼文化的内涵。
土楼旅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