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土楼进入全盛阶段,是在烟草业进入鼎盛时期之后,尤其是清初(公元17世纪50年代)以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公元16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明代万历年间至民国初),由于永定县广种烟草,生产的条丝烟因质地精良而销路日广,以致在公元17世纪中叶以后被称为“烟魁”而作入朝贡品.每年有数以万箱条丝烟销往海内外。
烟杠业的兴旺,奠定了永定客家土楼大量建造、趋于系统成熟、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
以五实楼、奎聚楼、永隆昌搂、裕隆楼、福裕楼、环极楼、遗经楼、富紫楼、衍香楼、裕德楼、业兴楼、振成棱、振福楼、永康楼、侨福楼、善庆楼、福盛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土楼.是永定客家土楼在全盛阶段的杰出代表。这些土楼表现出在公元17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数日牛间,永定客家土楼不仅规模空前庞大、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全、装饰越来越讲究.而且建筑风格、种类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土楼客家人的经济实力和生土民居建筑力量的整体实力相当雄厚。这一时期,圆楼大量产生.并且生土建筑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寺观庙宇;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工艺更进一步地传播到邻近县的客家地区和非客家地区。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