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在五千多年以前,就生活着所谓“华夏”部落集团,主要指黄帝、炎帝、顼、舜、祝融等部落。黄帝部落发祥于陕西黄土高原,因姬水而得姬姓;炎帝部落起源于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区,因姜水而姜姓;此后,两族各有一部分东移。炎帝顺渭水、黄河一直发展到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黄帝则顺黄河北岸沿太行山直至今北京附近。他们就是中原汉族人的直接祖先,自然也就是客家人的祖先。
所谓中原就是中华大地的中心地带。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发源地相比较,中华大地有着自身独特的地缘特征。它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知米,其中仅有少数山峰高达删米左右,相当一大部分地区为丘陵,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是第三阶梯的最低平的地带,在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是江河冲积平原与沿海地带。正是这种阶梯式的地理结构.加上东西南北的幅员辽阔,从总体上构成由南向北平均气温递减;由东向西平均雨量递减的规律。这种地缘特点和气候环境;使中华大地的农业区——中原与其北部的游牧区及农牧民族的发展,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这和欧洲农牧结合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农牧业区的鲜明分野,是中华大地上的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发生民族矛盾和冲突,并由此引发中原地区大规模社会动荡和民族迁徙的重要的地缘因素,客家文化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