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南北农牧民族发展带,自古以来发展始终不平衡,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也有发展程度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以东以南为以粟、黍为代表的早地农业区,也就是华夏/汉民族首先发展的地区;秦长城以四以北是草原游牧和狩猎区,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拧猎民族分布与发展的区域。
在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西北部地区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靠畜牧和狩猎为生。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一旦北部草原遇到于旱,或者某一游牧部落出了具有政治远见和号召力的领袖,游牧人短暂的经济劫掠就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征战,甚至进人中原建立起自己民族的王朝。这是中原社会动荡民族大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穴在个体家庭经济上的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是一种没有民主而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政体。这种政体不可能将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才推向最高社会管理层,所以每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其继任者的整体素质趋向于一代不如一代,行政效率衰退和政治腐败随着时间的椎移而日益严重,政治腐败而引起内乱或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削弱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力量甚至造成权力的真空,从而导致游牧民族的入侵,造成江山易主,王朝更迭。于是中国王朝的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就成了周而复始的规律。
水旱灾荒也是社会动荡与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之一。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被泥沙淤塞的黄河囚河床增高,曾经几次改道,每次都会使大量的农民迁徙他乡。然而,正是这种农民易地南迁的运动,使中国人口重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由北方逐渐地向南方转移,最终南方的文化、经济与人口的发展超过了北方。人口与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也反映了客家先民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南迁的过程。客家迁徙是多少世纪不断发生的这种农民易地他徙的运动之一。虽然,客家先民并不等于就是今天所谓“客家”,但客家必是这大规模的南迁运动的产物。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