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人在宋末元初以后建造的土楼,自然有别于先前初级阶段的土楼,更有别于赣南的客家围屋,既保持了中原一带的民居建筑特色,又因地制宜,或新建,或改建,对土楼建筑的布局、规模、结构、功能等方面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建筑工艺大为进步。比如,为了有利于生产、生活和抵御自然灾害,土楼遗址更趁合理;出于聚族而居的需要,加之人口不断增加.土楼建筑规模比以前大得多;出于防卫的需要,土楼建得既高大又坚固,还增加了防火水槽、了望台等设施。当然,还有民俗风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之形成独特的个性。明清两代(公元’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移居永定的客家人.则一步到位,建起具有相当规模、可供一个较大的家族聚族而居,有较强的防卫功能、生活设施更为齐全的土楼。
明代早期(公元15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人稠地狭的矛盾再次突现,永定一度处于动乱状态。影响较大的如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胜运里农民李宗政、阙永华聚众起义,号“白眉”杀都间,破县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溪南里农民钟三、黎仲端揭竿而起.声势浩大,震惊朝廷。朝廷屡振大军镇压农民起义甚至多次血腥屠杀,均未凄效。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福建巡抚高明在镇比农民起义后,会同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官僚合力奏本,乃析上杭县的五里十八图设县,名永定”,意为“永远安定”,县治设于今风城镇。
然而.此后永定并不安定。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61年),胜运里农民李占春举行“平谷起义”;清初,为声援郑成功“反清复明”,古竹的苏逢霖、湖坑的李天成、风城的石满库相继串兵起义抗清;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军队入闽3次占领永定县城;辛亥革.命期间,由同盟会会员胡建扬事部在华侨资助和闽粤革.命军配合下光复永定。从明初至清末,永定县在几度处于动荡、战乱的状态下,势必每个家族都聚居在土楼里.以利于防卫,确保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