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小人国,应看永定楼。圆寨模型好,乡愁愁不愁?”一位台湾永定乡亲在参观了位于台湾桃园“小人国”中与万里长城、故宫、天坛并列的永定县承启楼模型后,这样题诗感叹。
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这里流淌着地道的中原文明血脉和基因。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永定县以及与闽西毗邻的闽南南靖县、华安县等部分山区乡镇。它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不仅是客家人传统住宅的一种典型模式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客家人传承中国生土建筑艺术的智慧结晶、天才杰作,更是客家祖辈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后,将远古中原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的产物。在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的实用功能之外,兼具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兼容并包。
历史上,随着客家先民辗转南迁,中原汉文化也随之流传广布,渐次植根于闽越的山林田野之间。林林总总的土楼随处可见丰富的汉文化内涵。土楼宏大的建筑空间多为内通廊式结构,是汉民族聚族而居、敦亲睦族的文化体现;中轴对称和以祖堂为核心的布局,是敬祖睦宗、尊卑有序的东方伦理追求;古朴的民俗风情,处处展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神韵。而客家土楼大门、厅堂柱梁上数以万计的楹联,无一不体现着儒家传统思想的教化流风:从“干国家事,读圣贤书”的家国情怀,到“晋代衣冠唐俭风,阳春烟景汉文章”的文化追远,处处彰显着传承了千年的修身齐家、忠义报国、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主流儒家意识形态。
福建土楼的民俗风情处处展现着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神奇的土楼民居、和睦共处的大家族生活方式以及刻苦耐劳的民风方面,而且充分体现在生产生活、乡风民俗、衣着饮食、民间艺术、婚丧节庆、宗教信仰等方面。从“打新婚”到“走古事”,从“作大福”到“迎春牛”,从“集欢(十番)”到“四月八”活动,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节庆活动在闽西的山野乡间终年上演,以最生动、最本真的原生态、公众性和仪式感,不断重现和强化着一个东方民族历史深处的记忆,展示着从公元1l世纪至今中国东南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