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造土楼时,遍取山区现成的竹木泥土作材料,沿用北方渊源甚早也是现成的“干打垒”生土夯筑技术,形状自然而然采用中原地区熟悉的方形。就这样,最早最简易的 “土楼”粉墨登场了。由于岁月无情流逝,人世沧桑巨变,当时的土楼已被风吹雨打而去,再无遗迹可寻。但通过现在尚存的楼龄五六百年甚至六百年以上建于元明时代的土楼,也可以找到土楼历史演变的脉络。1991年4月和7月,永定县政协文史委曾组织土楼考察队下乡调查研究,除核实湖雷下寨“馥馨楼”已逾六百高龄外,还发现了高东“振兴楼”(623年以上)、奥杳“日应楼”(600余年)、古竹“大旧德楼”(472年左右)等一大批近五百年以上迄今所知最长寿的土楼“元老”。研究表明,它们均为方形,且从它们身上很容易发现许多早期土楼粗糙简陋的影子。例如结构简单,除较年轻的大旧德楼外,都没有厅堂;木料多用杂木而不像后来专用杉木;建筑工艺粗糙,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等等。都没有石砌墙基是上述土楼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以致为了满足承重要求,底墙筑得尤其宽厚,最薄的有1.7米,厚的多达2米。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