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土楼的诞生还是客家先民勇于实践的结果。客家先民在建房筑屋时发现,边长相同的圆形和方形,其面积前者是后者的1.275倍,可以把有限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使用起来,不会浪费地皮,同时,还可以节省建筑材料。从构造演变上说,客家土楼经历了从无石砌墙基到有石砌墙基的逐渐演变。据永定县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惊奇地发现,永定客家土楼中五六百年楼龄以上的土楼不但都是方形的,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鲜为人知的特点——没有石基。同时,发现无石基土楼的防御色彩更加浓烈。这些土楼一二层完全不开窗,三层以上开的宙极狭小,土墙也特别厚,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最古老的馥覆楼甚至还有又宽又深的护楼河。无石基土楼都比较简单,几乎都没有厅堂,也几乎不加装饰。而从无石基到有石基,其间还有一个过渡时期,即不冒出地面的石基。客家土楼经历了由小变大,由方而圆、由简而繁,由粗而精的演变过程,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当然,也充分反映了客家生产力水平和客家民系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