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经济学、华侨史和海外交通史的角度宋观察,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格局,也有力地刺激了福建生土楼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烟草,烟草于明万历年问(1573—1619年)由吕宋(今菲律宾)经“小苏杭”海澄县月港传入龙溪县石码,昔译为淡巴菰、担不扫、淡肉果,康乾之际传至平和、南靖、诏安、永定、龙岩内地山区大量种植,为盖生土楼筹足了资金。如平和芦溪在清中叶以降成了晒烟之乡,生土圆楼就发展到60多幢。龙岩适中一乡有方楼300多幢,其中不少是发了财的烟商盖的。盖楼另一经济来源是侨汇。如南靖县梅林乡著名的富丽堂皇的怀远楼,是20世纪初缅甸一户简姓华侨汇银万元盖的。永定古竹、湖坑那些结构精巧、有点西方建筑风格的圆楼,如振成楼、振福楼等,也是侨眷修的。严格地讲,福建圆楼是到了康乾盛世以后,才真正走上了它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我们删除,谢谢。